大塊文化出版的: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」是我在2012年閱讀的刊物,當時作為大學生只是想好好利用圖書館的資源,於是大量的推薦圖書館買當期的新書,然後新書到館後便預約閱讀。這本習慣的書也是在無心之中到手閱讀的一本。其實一直不乏這類談習慣、毅力與行動力的書籍,但這本是我第一次有系統的認識「習慣」的運作機制,從如何發生、養成、維持到改變,作者均舉了許多的實例來印證科學所發現的機制。
核心概念
本書分成三大部分,從「個人的習慣」、「成功組織的習慣」到「社會的習慣」,從個人、組織乃至於整個社會,探討習慣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與能量。第一部分主要探討每個人的習慣從何而來,深入探討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,新習慣如何養成,舊習慣如何戒除。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習慣,第三部分則是檢視社會的習慣。三個部分均圍繞在:「習慣可以改變」的中心論點。
重點分享
本書援引數百篇學術研究,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(光本書的附錄便達56頁),主要分享人的行為表現主要受到五個因素影響:「訊號提示」、「慣性動作」、「獎勵」、「渴望」與「相信的意念」組成。舉書中的一個例子來說,一個上班族在每天下午三點的時候,都喜歡吃一個餅乾,起初他以為他自己想吃個下午茶、解解饞,所以他的腰圍便因為甜食而愈來愈大,但透過本書分享的習慣機制來剖析後,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是怎麼一回事:
- 訊號提示:下午三點左右,想吃個餅乾。
- 慣性動作:吃餅乾。
- 獎勵:吃完餅乾後的愉悅感。
- 渴望:每天到了三點的時候都想吃個餅乾。
但經過抽絲剝繭之後發現,其實這位上班族想吃餅乾不是因為肚子餓,也不是真得想吃零食,而是只是在每天的下午三點時,做一些可以獲得愉悅獎勵的事情,所以他選擇了餅乾。透過有意識的思考整個流程後,他重新將他的習慣改為如下:
- 訊號提示:下午三點左右,想做些什麼得到愉悅感。
- 慣性動作:離開辦公座位,找一個同事閒聊五分鐘或喝杯咖啡。
- 獎勵:從繁忙的工作中暫時獲得舒緩或休息的感覺。
- 渴望:每天三點的時候,都可以透過與同事的短暫閒聊,讓辦公室的情誼得以提升。
改成這樣的習慣之後,不但改善了喜歡下午吃零食的習慣後,也獲得與同事之間改善關係的機會,而自己也獲得了一種滿足的感覺,可以暫時放鬆工作的緊張氣氛(本書章節:附錄 p.297)。
結語
本書分享了非常多例子解釋習慣這回事,我個人也在重讀第二次的時候又獲得了不一樣的啟發。第一次閱讀時只是充滿著驚喜與第一次接觸這件未知事情的興奮,因此在第一次時只是醉心於書中介紹的內容與習慣的機制。而在第二次的閱讀裡,開始用一個冷靜的心情,將書中談到的內容與自身的習慣做比較,也是發現自己有許多習管上也都是不自覺得產生的,除了暗暗心驚之外,也是更佩服此書可以將「習慣」這潛藏在細微處的機制,可以剖析的如此透徹。分享此書給大家,讓大家可以真正的達到心事如意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